塘下徐谱有宝藏原创 婺州风云 婺州风云 2025年10月06日 05:36 浙江
《兰溪市志》载,兰溪从宋代开始至晚清,共有39所书院。而我近些年所接触的宗谱有些多,发现还有很多书院没有录入到市志中。而市志中的书院,由于志书的特殊体例的要求,不可能对其有详细的记载,所以,我在看到这些书院资料时,有意对其进行详细地考证,欲形成一个《书院书楼寻踪》系列。
这次,我为了丰富《走进游埠》书稿,对游埠范围的宗谱资料重新梳理了一遍,发现前童村塘下自然村的《兰溪望江楼徐氏宗谱》中有关于岩山书院的资料,于是进行梳理。
《兰溪市志》书院一节是这样介绍岩山书院的:“岩山书屋,明徐原读书处。据《金华诗录传略》载:元末徐原不仕,筑室岩山,与宋濂、吴沉等讲学期间。”这里的岩山书屋的说法也是从宗谱中获得的,但宗谱中还有明确书院的提法。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兰溪望江楼徐氏宗谱》的情况吧。
塘下村徐氏的迁徙情况如下:塘下村徐氏始迁祖的名讳与所处时代,因谱中无记载,收藏此谱的人说,因始迁祖之妻胡氏为后胡村人,与塘下近,在此买房建私塾,遂从原居兰溪南门酱油厂附近迁此。至今已繁衍七世。
此谱六卷六册,有明洪武十六年东阁大学士前翰林典籍同里外孙吴沉序、成化三年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山阴吴显序、成化四年诰授奉直大夫南京刑部营膳司员外郎前北京刑部司务七世孙文善序、顺治辛丑年赐进士出身翰林庶吉士王益朋序、光绪三十三年二十世孙兆祥序。这些序都是一些官员和饱学之士所作,还有一些像赞,也都是当时的名家所题,这些名家大部分是本地人士。有吴师道(本邑)、许谦(金华)、章懋(本邑)、邵玘(本邑)、凌瀚(本邑)、翰林编修吴宗伯、赵志皋(本邑)、郑锜(本邑)、唐汝楫(本邑)、淮阴观察赵锡礼(本邑)、唐壬森(本邑)、河南观察使林守鹿、吏部左侍郎周兴岱、顺天府尹刘纶、体仁阁学士刘墉、江西直隶州知州唐兆萼(本邑)。
此支城北徐氏,为兰溪望族,其先世居河南开封之铁岭,远祖处仁公仕宋为太宰知枢密院,四世孙讳勋为四川提点兵马,随父左司郎中讳谊者扈跸南渡于临安。五世孙讳孝,号存蕴,登宋淳熙丁未王容榜进士,官厯翰林院学士,开禧二年(1206)自临安徙居于兰之城西通远坊。六世孙讳纯初名忠字以恭,宋授本县儒学学正,升太学学正。纯生二子二女。子长芬,次芳。长女嫁元至正辛巳进士礼部郎中吴师道。芳生三子一女,长子徐原,自西门迁居武昌乡岩山。
在第四世徐原行传中,有关于岩山书院的信息。徐原,字均善,号南州,又号强学斋,行颐二。生于元皇庆壬子年(1312),卒于洪武甲戌年(1394)。少从吴师道游,博洽群书,以诗文名世。元季不仕,筑室岩山,与宋濂、吴沉偕弟迪辈讲学其中。明太祖下婺州,命原与沉同为府学训导,丧乱之余,学校久废,至是始闻弦诵之声。洪武初以贤良征翰林院待制,厯主福建江西试事。后以母老乞归。上嘉其孝,命为本学司训,俾得微禄以养其亲。所著有《五经讲义》《强学斋文集》《岩峯集》。崇祀本县乡贤名宦两祠。
徐氏七世孙文善序中在徐原事迹中这样记载:“则自西门迁居武昌乡之岩山,因建岩山书院,延名儒讲学其中,东阁大学士吴沉为之记。”
吴沉(1342-1396年),字浚仲。吴师道儿子,也是徐原的表弟。其在朱元璋攻下婺州时,召为讲经史。后命为郡学训导。升任翰林院待制,因事降为编修。后再降为翰林院典籍。之后升任东阁大学士。朝廷制《精诚录》,命沉撰序。一年后为翰林侍书,改国子博士。后因老辞官还乡。
吴沉在《岩山樵叟记》中主要是通过与徐原之子叔时的偶
遇进行,记述叔时继承父亲的事业,修葺扩大岩山书院的事迹。
徐錤,字叔时。行坚三。徐原三子。在行传中,对叔时有简单的介绍:“举八材。不仕。重葺书院于岩山,吴沉为之记。”
以下是吴沉于洪武十七年正月上元日所作的《岩山樵叟记》:
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元宵节,我与二三好友游了“神明之台,灵臣之馆”后,经过岩山的山脚下,遇到了一个樵夫,看他的年纪超过了五十,戴竹皮编制的帽,穿鹿皮缝制的衣服,肩上背着柴火,走进阴凉的灌木丛中,然后两腿伸直张开,随便地坐在地上。他虽是一个樵夫,看去神气飞扬、气质特别。我看这么一个打柴的樵夫,但其行为举止不像一般人,于是走近去问,原来是我的朋友(表兄)徐先生(徐原)第三个儿子叔时。
噫!当叔时知道我与他父亲亦友亦亲的关系后,来到了我的面前。我对他说,你学识渊博、敏而好学,能够审时度势,按照父亲的志愿做事,达到某种道德上的成就或境界,以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和谐,这是仁爱和孝顺的最终归宿。你的父亲“行为长者,学为名儒”。礼仪和道义是维系社会和谐和个人品德的重要准则,在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你的父亲始终维护和坚守这些传统美德,日常以快乐和满足的心态徜徉在诗书的海洋中。在探讨研究学术时,有着自己的见解,保持平衡包容与排斥的关系。热爱和追求文学艺术创作,在文学艺术道路上自由驰骋。他的思维敏捷,创作速度快,文辞优美,传播效果好。在学术圈,他起着引领作用。与同好、朋友的学术交流中,与人平等相处,崇尚友谊。在书院教育中,遵循古代经典和规范,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他崇尚孔孟,一心想成为孔孟弟子,学习和传承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你的严父怀才不遇,遭遇挫折,未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时间迅速流逝,如今,他已经到了晚年的时光。也只好抑制、收敛自己的志向和抱负,选择远离尘世,隐居在山水之间,过着俭朴的生活,直至终老。现在你还崇尚父亲的志向,扩展书院,教书育人,以实现他期望的目标,按照他的教诲,贯彻他的教育理念,在书院教育中,要求学子学习经典文献,以规范道德和行为准则。努力扩大规模,振兴书院,以他设定的法式、规范、标准去要求,去实施,这样,就能迅速提升学子们的学习信心和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子们都可以在知识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你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从而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步入官场,青云直上,让天空那轮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您,自由驰骋,从而过上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和安逸舒适的日子,品尝甘美的食物,拥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样,你的为人和言行在社会中会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同,你的德行和成就会给家乡带来荣誉和光辉。但您现在怎么样呢?虽然处在深山幽壑的自然之中,但心灵却仍然处于一种忙碌和不安的状态,您甘愿住在低矮简陋的房屋中,不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而是过着俭朴的生活。为什么您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呢?志向如此委屈,行迹如此曲折呢?
听了我的这些话,樵叟(叔时)突然激动起来,对着我们感叹道:“先生的话确实很深刻啊!但我有不赞成的地方。拥有爵位和俸禄的尊贵地位,是有命运安排的。富贵的获得应该遵循道义以及要以合适的方式。我的才能不如别人,何况做人做事不能都想着自己,要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的胸怀。我管理着这座书院,在管理的同时,也是如古人一样向造父这种技艺高超的人学习,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如周穆王一样的人赏识。如果不是规范自己的德行和思想,不努力去学习,久而久之,人不是变得更愚蠢吗?!而我的父母年老了,我要侍奉他们,不能离开家乡,所以我在这座山上砍柴,在这里生活。这里有竹笋,有蕨菜,有薇菜,有香蒲,早晨可以吃腌菜,空时可以种植蔬菜,可以方便地砍柴、采集柴火。我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对于侮辱和荣耀,我从来不恐惧,不向往,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会被外界的评价所影响。我心理状态一直很正常,没有混乱、不安或者焦虑,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或言论而产生波动或困扰。我遵循生活规律,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平时,我尽心地侍奉我的亲人长辈,细心地抚育我的孩子,生活过得有条有理而快乐。人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乐天顺命,保持内心的平静,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维持安定的准则和道理。这样,只是任凭一碗羹汤,用简陋的竹筐盛饭,也胜过那种甘美的食物,哪里还敢奢望得到朝廷的任用呢?”
叔时说完后,他拍打着身边的石头唱起了歌:“在山中采摘啊,珍贵的紫色灵芝向着繁荣生长,光辉灿烂啊;早晨,在众多芬芳的花草中,准备好饭菜啊;在厅堂中减少娱乐活动,多利用一些时间学一些本领;春天到来时,大自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充满了嬉戏和欢乐;我在自己所认定的道路上自得其乐、心满意足啊;在采摘果蔬,在砍柴的过程中会忘记了饥饿;我希望悠闲自在地度过一生。”
叔时唱罢,挑起柴火而去。
我指着叔时远去的背影,对一起游览的二三个朋友说,叔时确实是一个超脱世俗、不关心尘世事务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人世间做了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
2025.1.27
原神游逸旅闻诗汇之章攻略大全
清洗黄花鱼怎么做